飞向太空的航程文章的导语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什么体裁
推荐答案
《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回顾了中国人飞向太空的历程。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其他回答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什么体裁飞向太空的航程是新闻体裁。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报道作品的规范化的基本类别和样式,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带来新闻报道种类的增多,新闻体裁也有所发展和变化。不同体裁新闻作品的基本区别是:表达新闻材料的手法、口吻和组织材料的结构不同。选择确定新闻体裁,必须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与新闻内容的要求而定。
新闻体裁可分为新闻报道类(如消息、通讯、特写、专访、调查报告、新闻公报等)、新闻评论类(如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思想评论等)和新闻附属类(如散文、杂文、诗歌、回忆录、报告文学等)中国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体裁,一般分为消息、通讯、评论、摄影和漫画等五类,也有将深度报道、特写和调查报告与上述并列,分为八类。
飞向太空的航程第四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文章层次清晰,有条有理,转折起伏,引人入胜。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从1957年前苏联发射成功人造卫星说起,作为事件的背景,这个背景是与所报道的事件有着密切关系的诠释性材料,因为苏联的发射成功才惊醒了刚刚建国的的新中国,才惊醒了有着千年梦想的中国人,也可以说是后来事件发展的最直接的原因。当时英国的《卫报》曾有文章写道:“1957年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成功发射让英、美、中三国领导人大跌眼镜。当时的中国领袖毛泽东在得知确切消息之后,不无失望地说:‘我们怎么能算得上一个大国?中国连一颗土豆都弄不到太空里去,更别说卫星了。’”接下来是叙述中国研究载人航天的征程:1960年2月19日先研制成功了太空火箭;1970年4月24日再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再设想载人航天,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搞下去;时间又到了1986年春天,“863计划”实施,推动了航天事业的探索;1992年9月21日正式确定航天计划;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000年1月9日,“神舟”二号又飞上了天;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发射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又成功发射;又回到了现在,2003年10月15日,真正意义的载人飞船“神舟”五号载着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进入了预定轨道。时间、事件交待的清清楚,把中国人探索太空的历程细致的叙述出来,了解了我们在太空探索中的艰难与曲折。总之,主体部分运用时间为经,事件为纬的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的精心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2、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
一是借用文学手段,如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采用描写方法,在导语和结尾部分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导语部分:“2003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上午9时整,随着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桔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九霄……”再现了当时的情景,增加了新闻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给人以立体感和现场感。结尾部分:“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而在这形象的描写中又融入了作者深深的情感,面对着这千年梦圆的时刻,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感到自豪和心情澎湃呢?我们在读这些文字时,随着文字的跳动,我们的心情也在跳动,这就是文章抒情的效果。不单是导语和结尾这些描述性文字如此,在其他段落,照应能体会出这种情感的存在。如第4段:“为了这个飞天梦想,一个古老的民族已经等待了几百年,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自豪感,苍桑感交织在一起,让人不禁回想那半个世纪中国航天人的曲折而不懈的努力。
二是语言富于韵味。
如“中国是嫦娥的故乡,火箭的发源地,是诞生了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的国度。在航天时代到来之际,中国,不能再一次落伍。”第一句用整句,第二句用散句,整散结合,抑扬顿挫,把中国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精神融合起来,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什么文
1.文章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人类航天史上一次不同凡响的发射,它标志着中国从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这段话起到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理解“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六百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这两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型:问答题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写辉映的朝阳、耸入云天的发射架、乳白色的飞船和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的航天员——杨利伟,寥寥数语,勾勒了一幅静谧的画面,渲染了发射前紧张而激动的场面。
2.这段话指出了此次发射的重大意义,充分体现了民族自豪感,振奋人心,把读者视线引到身边具体可感的国家大事上,并自然而然地引起了下文。
3.“金色的秋日”除了实指十月份,还是喻指,表明经过了四十多年的辛勤耕作,中国航天人终于迎来了收获的秋天,这里把试图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万户和杨利伟并提,表现了古老的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探索勇气和卓越的智慧;又在古今的对比中显现了现代人无比的喜悦和自豪感。(意对即可)
人教版高一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知识点
《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一篇新闻稿,作者先把结果放在文章的开头,也就是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于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文章的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清晰明确,让读者一目了然。导语写中心事件,采用描写式和评论式的写法;接着是主体,加以阐发历史事实。这一部分是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的,把一个一个的事件贯穿起来。
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4102”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1653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全文结构严谨,是一篇典范的新闻佳作。
写作背景
2003年10月15日上午9时整,一艘中国的载人火箭,从酒泉的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经过21个小时、60万公里的绕行任务后,成功返回地球,降落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这个行动的圆满结束,向世人宣告了一个事实:继雄霸太空40年的美国、苏联之后,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太空科技国家。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与回收,终于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在“神五”载人飞船研制的浩大工程中,陕西多家航天科技单位做出了重要贡献。
生字:
翌年(yì)横亘(gèn)摘星揽月(lǎn)橘红(jú)
乾坤(qiánkūn)酝酿(yùnniàng)
多音字:
朝:zhāo(朝阳)cháo(朝拜)
重:chóng(重做)zhòng(重量)
着:zhāo(着数)zháo(着急)zhuó(着想)
解:jiě(解放)xiè(姓解)jiè(解元)
形近字:
霄:(xiāo)九霄云外宵:(xiāo)元宵节
翌:(yì)翌年翼:(yì)羽翼
拔:(bá)拔地而起拨:(bō)拨云见日
摧:(cuī)摧毁催:(cuī)催促
蓦:(mò)蓦然暮:(mù)日暮
同步练习题
一、基础积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诞生(dàn)苛刻(kē)载入史册(zǎi)
B.透露(lòu) 横亘(gèn) 扭转乾坤(qián)
C.着陆(zhuó) 尘封(chén) 朝阳辉映(huī)
D.酝酿(niàng) 相当(dāng) 摘星揽月(l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神舟”五号、六号和七号载人飞船的连续成功发射与顺利返回,为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必将彪炳千古。
B.以栾恩杰为代表的航天科技人员,为我国成功实施首次月球探测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先进事迹可圈可点,值得大书特书。
C.他在刚刚过去的中考中,虽然有过短暂的低迷,但还是一鼓作气完成了自己弱科“英语”的测试。
D.在湖南卫视举行的“快乐中国湖南卫视2009跨年演唱会”上,张杰首次牵谢娜的手,一起合唱情歌,他们的演唱果然不同凡响,使得现场的气氛迅速升温。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枭龙战斗机的研制走过了一条从观念、管理与技术上的单个原始创新到整个项目上的集成创新的过程。
B.想要发展高科技,首先要提高人的现代意识,提高掌握科学技术,这样才能驾驭包括机器人在内的高科技。
C.当克隆人的脚步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们应该及时思考和广泛讨论,并尽快建立健全有关克隆人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的制度。
D.高速磁悬浮列车运行时,与轨道完全不接触。它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8题。
回家:闯过死亡关口
南香红
①飞上207公里的飞船就进入轨道了。浩淼的太空离地球很远,但并不意味着没有危险。一个可能是飞船失去控制,飞向更远的太空回不了家;第二个可能是飞船的航天员座舱被流星或太空垃圾击穿;第三个可能是飞船上的某个阀门泄漏。1960年5月15日,前苏联首次发射了无人驾驶的卫星式飞船1号,飞船姿态控制系统发生故障,制动火箭点火后将返回舱推向了更高的轨道,1962年9月5日飞船才返回大气层并烧毁。回家和上天,一样充满风险。返回是载人飞船的事故多发段,不少航天员在回家途中死去。
②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的四个摞起来有30厘米厚的大本子上写满了计算公式。他要给飞船安上“眼睛”和“大脑”。他习惯了人们这样和他见面打招呼:“飞船能不能回来?”2001年1月,“神舟”二号飞船返回的前一圈,突然飞船发生震荡,返回姿态不稳,轨道舱泄压,此时距离飞船的返回只有一个半钟头了。指挥大厅的空气几乎凝固了。陈祖贵拿出可信的数据,说明飞船完全在控制之中,可以发出“回收”命令。果然,一切如常。“神舟”飞船的落点范围精确到了正负10公里左右,这相当于打靶十环的水平,而俄罗斯的水平是30多公里。
③据说,为了让摄影师拍摄到飞船在火红的晚霞中徐徐降落的情景,制导导航专家们特意设计了偏航机动技术。按推算,“神舟”一号的发射窗口时间是上午,那么飞船就会在漆黑的晚上返回。而使用偏航机动技术,就无需考虑发射窗口,它可以在任何时间发射。当“神舟”一号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时,没有人想到,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
④假如返回座舱发生泄漏,“神舟”五号的控制面板会发出压力报警信号,航天员必须在10分钟内穿好航天服,接通供气管。航天服可连续6个小时保证航天员的氧气供应。在这6小时内,飞船可以在10个应急着陆场中选择着陆。假如险情十分紧急,飞船可以启动立即返回功能,设计师保证飞船有2个小时的时间,瞧准第一个来得及着陆的地区着陆。假如两台变轨发动机发生故障,另两台会立即补上;假如4台发动机停火,另有8台小发动机,足以让飞船完成自动调姿,顺利返回。假如着陆缓冲发动机不工作,返回舱底部安装的Y高度仪会使缓冲发动机点火,给飞船一个向上抬的力,足以让航天员安然着陆。万一发动机不点火,航天员的座椅下部胀环式缓冲器,能够起到“弹簧”的作用。
⑤返回舱里为航天员准备了所有能够想到的救生物品:远距离呼救电台、信号枪、闪光标位器、太阳反光镜、光烟信号管、海水染色剂、急救药包、蛇伤自救盒、蚊虫驱避剂、食品、饮水、指北针、抗风火柴、防尘太阳镜、引火物、救生船、渔具、驱鲨鱼剂、抗浸防寒飘浮装备、救生手枪、生存刀、救生手册等。
⑥飞船落地后其顶端的闪光灯以每分钟闪动55下的频率发出白色的闪亮,可连续闪光25小时;假如落在海里,飞船上配备的染色剂会把飞船周围海域染成绿色荧光区,便于飞机搜索。
(选自《“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诞生内幕》)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这篇文章的内容。
5.第②段中写飞船控制专家陈祖贵对全文有什么作用?
6.选出第②段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中的一处,并说明它的作用。
7.“科学和浪漫竟然会结合得如此完美”,这里的“科学”是指什么?“浪漫”是指什么?
8.请指出第④段中的五个“假如”外加一个“万一”,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为什么最后不用“假如”,而换用了一个“万一”?
参考答案
一、1.B 解析:“露”应读“lù”。
2.C 解析:“一鼓作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这与前面“短暂的低迷”相矛盾。A项“彪炳千古”形容伟大的业绩流传千秋万代。B项“可圈可点”原指文章精彩,值得加以圈点,现形容表现好,值得肯定或赞扬。D项“不同凡响”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3.C 解析:A项,“走过了一条”与句末的“过程”不搭配,“的过程”可改为“之路”。B项,成分残缺,应在“科学技术”后面加 “的能力”。D项,句式杂糅,应该是“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或“列车的悬浮、导向、驱动和制动靠的是电磁力”。
二、4.参考答案:“神舟”五号返回技术安全可靠。
解析:此题考查把握文意的能力。根据选文出处,可以明确文章叙述的主体为“神舟”五号,结合题目中的“回家”及整篇文章,中心应为“返回技术”。
5.参考答案:最权威最关键的人物具有代表性,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
解析:此题考查举例在新闻中的作用。新闻中的事例往往代表性、典型性,有利于增强说服力、可信度。
6.参考答案:如“眼睛”“大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明“神舟”五号飞船运行和返回技术的极其精准。
解析:此题主要考查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起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
7.参考答案:“科学”指“偏航机动技术”,“浪漫”指“降落在晚霞中的大草原”。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根据第③段的内容,可推知答案。
8.参考答案:以发生意外情况的严重程度为顺序(越来越严重);“万一”表明把最坏的情况也考虑到了。
解析:此题考查对重点语句及词语的理解能力。此段为假设出现的一些情况,程度逐渐加深,“万一”为最坏的情况。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
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